工信部陈恺民:坚持建材绿色发展_金湖集团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工信部陈恺民:坚持建材绿色发展


来自:金湖集团 发布日期:2015-12-04

“今年上半年,水泥产量和利润同步下降,但水泥业的利润集中度在逐步提高,水泥深加工产业链大幅延伸。绿色建材和新型建材是建材工业下一步发展方向。创新转型则是建材企业“十三五”期间提质增效最有效的手段,同时绿色、低碳也是水泥业发展必然面临的挑战。在创新转型过程中,企业不仅要注重自身发展,也应关注行业大力推进的重点。建材工业可通过规范运作与合同管理,形成一条节能减排的产业链,打造生产性服务产业。”工信部原材料司建材处处长陈恺民,在前不久于湖北襄阳召开的2015年中国水泥助磨剂高峰论坛暨水泥助磨剂分会年会上,在为参会代表分析行业发展形势时,做出了如上表述。

    建材业发展三大关键词:绿色、循环、低碳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对建材工业有何需求,建材工业应该有什么样的新功能、新使命、新定位?把这些问题仔细梳理一遍后会发现,我们建材工业要做的事情不但多,而且非常艰巨。”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建材工业的发展方向,陈恺民表示:“对整个社会讲,建材工业将担负起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使命。对建材企业讲,将更加关注提质增效。”
  今后建材工业发展要把握两大重点:一是化解过剩产能,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建材工业的发展都会受限;二是发展绿色建材,这是整个建材工业下一步发展的一大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包括水泥、玻璃、陶瓷三大传统产业。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今年以来,玻纤、石墨、石材等产业的利润增速和投资增长都保持着良好态势,但这些产业的利润增量仍然弥补不了水泥行业下滑引起的亏损。这充分说明玻纤、石墨、石材等新兴产业的体量还不够大,下一步要更多地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当前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些建材行业专业机构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收益。其中,检测认证、合同管理等做得很好,企业也从中尝到了甜头。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建材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最有效的途径。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行业投资提供了指南。在中国制造2015技术发展路线图中,绿色建材和功能性非金属矿物质材料均作为主要方向。8月31日,工信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从此方案可以看出,绿色建材涵盖了生物质建材、陶土硅酸盐建材、金属建材和化学建材,是一个大建材的概念。方案提出的10个行动和30项任务,是本着上下游产业链贯通的理念而推进实施的。对于建材企业来说,这里面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蕴含着很多商机。”陈恺民向在座的企业家解读了刚刚发布的事关行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政策。
  《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明确了高标号水泥和专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及构配件等产业提升的行动方向,水泥助磨剂、外加剂企业可以在里面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对于建材和建工如何更好地融合,则一定要注意“四化”: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
  新兴产业还有很重要的两个领域: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矿。这里的材料指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也是今年上半年建材工业增长的亮点。前两年,玻纤材料因遭遇反倾销,发展压力很大,但是今年玻纤不但去库存化,而且利润也比较丰厚,值得关注。助磨剂是化学品,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品的基础支撑,在这一领域,大家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在新型材料中还有功能性非金属矿物材料。做建材,其实就是在进行非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加工。但对从事水泥的人来说,主要是利用了它的化学成分,并不是利用开发非金属矿物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从事材料的人来说,应该既要利用好材料的化学成分,又要利用好它的物理形态,充分开发利用材料的自身功能。从目前状况来看,这种既注重成分又注重结构的非矿材料发展势头很好。

    水泥业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

    就传统产业而言,水泥在建材工业中是一个绝对的大块头,如果水泥业的利润下滑态势不能有所改变,那么整个建材工业的效益就不会有很大起色。陈恺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他说,从刚刚发布的运行数据看,今年以来水泥行业的利润集中度在逐步提高,水泥深加工产业链在延伸,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如果通过市场手段持续提升利润集中度和生产集中度这两个指标,骨干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将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水泥行业和企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陈恺民分析说,从水泥产业的稳增长和调结构讲,首先要遏制新增、控制总量。在目前这种产能绝对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做不好这项工作,要想比较快地调整好整个建材工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是很困难的。其次是优化存量。水泥工业总产能已很大,如何优化这20亿吨的熟料产能,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优化涉及产能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等的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营业态、商业模式的创新等。
  陈恺民举例说,前不久,他参观了一家水泥厂,这个工厂通过技术进步和改造,日产5000吨的生产线员工已控制在130——150人。事实证明如果把技术结构调整好,合理引进资本、技术与专家团队,传统产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再次是拓展功能。对水泥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来说,拓展功能非常重要,是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抓手。过去,为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生产大量的水泥,以后随着基础建设增速放缓和工业化程度提高,水泥的年消费量将会逐渐下降。那时,水泥工业是否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石灰石去烧制水泥?值得我们思考。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处置大量的废弃物,如何将其变废为宝,是水泥行业乃至整个建材工业都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陈恺民为在场的企业家们做了详尽分析。
  他认为,水泥企业绝对不能再单一生产水泥,而是要延伸产业链,向上延伸至砂石、骨料等标准化原材料,向下发展混凝土、水泥基复合材料等,一定要顺畅贯穿这个产业链条。现在欧洲大陆的两大建材商还在整合,与其相比,我国的水泥熟料生产商要多得多,所以我们优化整合、延伸发展的余地还很大。
  “水泥行业的功能拓展是必须的。一方面,未来的建材生产企业就是系列建材生产供应商;另一方面,从水泥窑的性能结构看,它是协同处置消纳城市生活垃圾最有效的设备,为此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还要打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共同产品的承包服务商,成为有力支援和配合生态环境建设的环保型工厂。”联系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陈恺民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物尽其用,人类活动要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要减少对一次性资源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水泥工业可以协同利用产业废弃物,把自身打造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链环”,帮助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下一步的碳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对水泥行业来讲,外部压力加大,如果还是以石灰石为原料,每生产1吨熟料要排放0.86吨二氧化碳,一年生产14亿吨熟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减少石灰石用量,用产业废弃物中的钙、硅、铁等资源取而代之。
  另外,现在水泥产能总量过剩,但分布还不太均衡,有些地方,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水泥生产还不能很好满足当地发展需求,而这些地区有的石灰石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水泥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特色资源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作贡献,成为特色资源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龙头。

    三大利好持续推动助磨剂产业发展

  针对当前建材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的困境,陈恺民认为,助磨剂和外加剂系功能化学品,属于鼓励和支持发展的范畴,可以通过规范的产业运作与合同式管理,形成一条基于助磨剂和外加剂的水泥业节能减排的产业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从当前业内外环境分析,多方利好信息将助推助磨剂和外加剂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企业只要多加关注,定会有更好的机遇。
  一是外部变化为本行业发展带来机遇。当前传统的水泥、平板玻璃等处于产能过剩状态,这些行业的利润也下降得非常厉害。水泥行业利润的大幅下滑也倒逼着它不得不加快转型,这必将带动水泥助磨剂和外加剂等产业的升级发展。
  二是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对水泥的需求,也必然会通过市场传导到对水泥助磨剂和外加剂的需求。当前,市场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个提高也会传导到与混凝土相关联的产品上,包括助磨剂和外加剂,因此市场这方面的变化应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三是全球性环境约束加大,碳减排压力也进一步强化,在此种情况下,如何让每吨熟料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进一步扩大,并尽可能达到最大化;让每万元工业增加值伴生的污染物排放达到最小化,这都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水泥和水泥助磨剂行业的机会。
  另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沿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的建设也为水泥及水泥助磨剂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今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自然是重点之一,城市和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是建材业未来转型发展的一个方向。(信息来源:中国砂石骨料网)

上一篇:工信部近期将出台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 重点推进四项任务

下一篇:砂浆行业未来主旋律: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