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建材报》头版刊登的两条消息颇受瞩目。一条来自玻璃行业,节能玻璃产品中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超白高透光伏玻璃实现了量产;另一条来自循环产业,建筑垃圾100%资源化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多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调研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示范工厂。
这两件备受业内瞩目的事件,也都是绿色建材产业的“内务事”,一件代表着传统建材行业在绿色化转型的攻坚路上,交出了一张良好的成绩单,另一件是绿色建材产业中发展较为缓慢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领域,攀越了一个新高度。
一份成绩单、一个新高度,不仅说明了不懈追求创新的态度和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建材行业的主流色彩,更反映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空间和需求。只不过,在经济环境新常态下,如何去寻找空间、激活需求,则更需要全行业主动换位思考,尝试从供给侧的角度去深入挖掘和实践。
诚如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周长益所言,“绿色建材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
那么,打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攻坚战”,就要深入探索研究供给侧改革,使其成为激活产业潜力与活力的“金密码”,打好这场“攻坚战”的有力武器。
统筹作战 全面践行供给侧改革
自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建材行业在探索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高频词汇。
从探讨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建材行业究竟如何实现供给侧改革至今,供给侧改革的“面容”也越发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国家在新常态下,从绿色发展的总体层面上,日益清晰地绘制出供给侧改革的“路线图”,还是建材行业的有识之士们,针对行业特色和发展现状,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真知灼见,甚至许多其他领域、其他社会经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也不断带给我们思路上的启发和理念上的树立更新。
可以说,不到半年时间,供给侧改革之于建材行业,已不再是云雾缭绕、模糊笼统的词汇,而是真实可见、伸手可触的“密码箱”,关键看我们如何打开它,逐步获取属于自己的、激活行业的密码本。
供给侧改革并不是秉持唯一思路和单一手段的改革,其方向、路径和方式方法,也会随着行业阶段性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重要节点上,产业发展首先要抓住并践行未来五年的改革重点,为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铺好眼前的这一段路。
因此,打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攻坚战”,全行业理应从深入理解供给侧改革到主动践行供给侧改革,站在“十三五”开局之起跑线上,掌握科学方式,怀着必胜信念,向下一个五年前进。
那么,“十三五”期间,绿色建材产业究竟要如何践行供给侧改革?
国务院参事蒋明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就是建材行业现阶段要完成的五大任务”。换句话说,这五大任务应成为“十三五”期间,建材行业践行供给侧改革,实现绿色化建设与转型的重点思路和主要抓手。
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已经清晰,在这个开局之年,就要看改革的行动和力度。
“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和指示,已经覆盖并渗透到绿色建材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工作之中,对不同的分支和领域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对身处其中的企业、机构也提出了改革的任务和重点。同时,在“三去一降一补”总的战略方针下,每一项改革工作,都不是孤立而为,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期间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
这为传统建材行业现阶段践行供给侧改革,明确指出了工作重点和改革抓手,那就是全力以赴“去产能”。但在这总体思路和改革重点之中,每个企业还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在管理、运营等各方面的改革新思路;从供给侧的角度和思维出发,寻找去除库存、降本增效、扭亏为盈的方式方法;探索如何“去杠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资本运作中建立更加稳健的运营机制。
在“去产能”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过剩行业不是什么都过剩,传统行业也有欠缺的供给、要补的短板,或者说,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这些被过剩的低端产能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供给短板”,却有着长远的可持续的需求空间。
因此,未来五年,传统过剩行业在“去产能”的总体改革思路下,也必须懂得让“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工作全面深入贯彻,能够统筹作战,多管齐下。
同样,如果说新型绿色建材领域,“补短板”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创新驱动改革,通过优质高端的供给,填补需求市场上的空白。那么,在加强供给力度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记供给侧改革统筹作战、防患未然的理性思维,始终要将“产能过剩”当做重要的“敌人”,时刻加以抵御和防范。
事实上,新型建材领域中,真的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阴影吗?不尽然。
去年,在一次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碳纤维领域,时至今日大多数企业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其原因并不是市场饱和、需求端过剩。个中原因很多,但行业自身的问题不容忽视,产业结构上的不合理、企业无序竞争导致低端的甚至劣质的产品“过剩”等问题,始终是深扎在这个新兴高科技产业中,阻碍其长足发展的那根刺。
在新型绿色建材领域中,类似这样低端产品过剩的情况远不止一两个。因此,深入实践供给侧改革,对新兴建材行业而言,绝不仅仅是“补短板”这一项任务,大力创新加强供给侧的同时,在“去产能”的改革道路上,要在产业发展初期,先下手为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免为绿色建材产业更长远的未来,留下产能过剩周而复始的隐患和祸端。
让“供给”与“需求”共同发力
“供给侧改革不是单单在一端启动,而应以供给侧为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边同时发力。这对建材行业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行业需求是有的,就看我们怎么去做。”蒋明麟的一席话,给绿色建材行业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思路。
从目前全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绿色建材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填补需求端的市场空白,离通过创新供给端去刺激甚至引领需求端、拓展需求端更有较大的差距。
那么,未来五年,我们首先要做到尽可能满足需求端不断提升的口味和要求。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加强供给侧改革已经搭建了很多舞台,可以说在需求侧上开足了马力。
在国家要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对新型绿色建材的需求有很多空白需要弥补,这为绿色建材产业“补短板”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可以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到处都有需求在“潜伏”,只需要绿色建材企业握稳供给的方向盘,在供给侧上下力度,通过研发创新把最好的产品、最优质的服务提供到市场中去。
“一带一路”建设的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丝绸之路”,那么,用什么来建设这条纵贯亚欧非的新时代丝绸之路?一定是符合国际标准和要求,切合生态文明特征的低碳环保绿色建材。
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分析得出“一带一路”为建材行业带来的最大利好,就是拓宽了建材“走出去”的门径和道路。那么,我们必须通过供给侧,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拿什么产品走出去,才能满足全世界在生态文明大环境下的需求侧,这决定着我国绿色建材产业会在国际上拥有怎样的话语权。
紧跟并日益满足不断提升的需求侧,还仅仅是供给侧改革的开端。绿色建材产业还要更进一步通过创新驱动,通过深入探索和加强供给侧,去刺激、带动乃至引导需求侧。未来的五年,也许我们还做不到尽善尽美,但必须有所行动。
比如,之所以建筑垃圾资源化能够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和重视,首先在于,我们拥有了将建筑垃圾100%资源化的核心技术和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
在没有这套技术和标准之前,人们只能满足、止步于各种传统处置方式的侵袭和蔓延,随着零星企业研发出部分资源化技术,生产出有限的利废再生产品,“循环利废”这个概念开始生根发芽,但是,依然没有太多的人会想到“循环利废”还可以有更大的供给、更尖端的创新和更高端的需求市场。
幸好,建材行业有那么一批有识之士,在十数年努力、数十次失败的历练中不屈不饶,以忘我的“工匠精神”,开辟了绿色建材的又一片“净土”。当手中握住了核心竞争力之后,我们才真正发现,通过供给端的创新,绿色建材产业完全有能力开拓一个曾经隐形的巨大的需求市场。
同样,如果站在当下的水泥行业,再去解读那句已成为行业经典语句的“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那么,现在看的绝不再是标示产能产量攀升的数字,也不再是巍峨矗立的千吨万吨生产线,而是可以坐在咖啡厅里,喝着咖啡,看着城市生活垃圾如何被水泥窑吃干榨尽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当石墨矽的保护与深加工被重视起来,从供给侧一端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创新,黑龙江省便成为其中的受益者。这片正为传统重工业的低迷而备受影响的黑土地,终于看到了“绿色建材产业”燃起的新希望。
还有,当建材行业全面拥抱互联网,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跨界协作下,在信息共享、创新物流、拓展电商等模式创新中,绿色建材产业还会有多少当下无法预想的新经济增长点?或许,刚刚成立的,致力于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深耕细作的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在不久的将来,会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建材行业长年被“三高一资”的大山压得差点忘记自己完全有能力成为环保卫士,终于在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找到了绿色转型的依托和平台。不仅可以让绿色建材产业链的闭环畅通无阻,更可以通过自身的转变,拓展和刺激更大的需求市场。
让“供给”与“绿色”珠联璧合
发展绿色建材和践行供给侧改革更像是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对行业人士而言,对产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有正确的认知,如何将供给侧改革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才至关重要,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供给侧改革既不是照本宣科的文件,也不是大功告成的“兵法”,而是有了阶段性的主题、思路和方向,但尚未着墨的巨幅书卷。绿色建材之于供给侧改革,则是其中重要的创作者。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是在不断创作中不断丰富,创作者也在其间不断受益,而不是坐等其成,再去照猫画虎、浅尝辄止的“旅游指南”。
供给侧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具体思路和重要方向,反过来,也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探索和尝试加以丰富和完善。涵盖成百上千个领域的绿色建材产业,其发展途径和现实状况千差万别,着眼供给侧改革的笔墨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不断的创新与丰富,是产业发展和深化改革共同的纽带。当我们将供给侧的思维意识运用于绿色建材发展之中,也正是在用绿色建材发展的创新模式,丰富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价值。
践行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绿色建材,但绝非附在绿色建材产业上的标签或口号。因此,我们也应理性思考,深入实践供给侧改革,并非每做一件事都要生硬与其挂钩,好似给自己套上紧箍咒,其结果往往会像艺术院校曾凸显的一条规律“表演系的优等生,真正到舞台上往往不会表演”,无形中给自己圈起条条框框,反被束缚了手脚。久而久之,非但无法将供给侧改革为我所用,更容易形成保守教条的形而上思想,让产业发展和改革创新都在这无谓的消耗中流于形式。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绿色建材产业的发展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当“供给”和“绿色”可以并肩作战,那便是一对珠联璧合的完美搭档,或会为这两项“长期战役”开辟出一条提质增效、事半功倍的捷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条捷径也非“两点一线”的目测距离所能企及。即便“十三五”期间,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但若想真正实现,就像站在山脚下,要去山峰上巍峨耸立的宫殿,又岂是一步可以登天,可能需要经历九曲回肠、昼夜兼程、风餐露宿,还会碰上凶狠猛兽、腹背受敌,甚至还要自己去凿石开路、另辟蹊径……
攻坚克难,这个通俗易懂的成语,却承载着千斤顶般的重量。究竟有多坚?有多难?这条攻坚之路究竟有多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不会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所有人都需要做好充足准备,尤其是精神、意志和信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被压抑,更不能被摧垮。
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回过头看,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这条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幸好,这个行业也从不缺领军者和无畏战士。数十年如一日不畏失败、不惧曲折、不怕质疑,始终在如擎天柱一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支撑下,摸索前行的英雄们,谱写了太多太多的故事,铸就起绿色建材产业今天的根基。
比起那些已经做出成绩、看到希望的产业,还有更多仍在摸索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越战越勇的斗士。无论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行军,抑或正在摸索前进的大部队,在未来攻坚克难的漫长之路上,仍需时刻做好“苦心志、劳筋骨”的准备,继续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英雄,谱写出更加生动的故事,直到这些伟大的人和生动的故事,共同孕育出生龙活虎的“绿色巨人时代”的到来,所有的故事,都将汇成一部千古流芳、恢弘浩瀚的鸿篇史诗。(信息来源:中国建材网)